仁济医院的旧址坐落于武昌区昙华林120号,通常情况下,大门始终紧闭。它就这样静静地屹立在那里,默默注视着路过的人们。那修旧如旧的外墙刻满了岁月的痕迹,既有些冷清,也透出一丝沉默的无奈。似乎对于时代的变迁,只能无动于衷,任由岁月流转。
现存的仁济医院主楼以及四栋附属楼,始建于1895年,至今已有128年的历史。在漫长的岁月洗礼中,仁济医院见证了百年风雨与沧桑,尽管经历了许多变迁与挑战,依旧保留了最初的雏形,实属难能可贵。
眺望历史的长河,这座医院的主体建筑是由英国基督教伦敦会的杨格非牧师和中华基督教会共同修建的。1878年,杨格非在昙华林创办了武昌仁济男医院和武昌仁济护校,两个机构为当地卫生事业的起步奠定了基础。1880年,他又开办了仁济女医院,随后在1895年,将男医院、女医院和护校整合起来,形成了今天的仁济医院。
展开剩余67%仁济医院由门诊部和住院部两个部分组成。门诊部是两层的砖木结构,顶部为四面坡屋顶,整个平面呈矩形。建筑的外围四面环绕,底层有连续的罗马券组成,上层则用简化的多立克柱进行分隔,东侧还设有天桥与住院部相连,方便病人流动与就医。
在历史的关键时刻,仁济医院曾发挥重要作用。1911年10月10日至1912年2月12日,辛亥革命爆发,仁济医院为伤者和军人提供了紧急救治。1931年,武汉遭遇了一场特大洪灾,期间,英伦伦敦会在该院设立了武昌赈灾指挥部,在疾病救治及疫情控制方面积极开展救援工作。1938年,日军进攻武汉,仁济医院被占用,沦为日军医院。
1953年,仁济医院由武汉市卫生局接管,随后划归湖北省中医医院。如今,仁济医院的门诊楼和住院楼依旧完整,是近代西方医院引入武汉后,保存最为完好的教会医院遗址,这在全国范围内也是少有的。
尽管仁济医院的大门平时紧锁,外界难以一窥内部的景象,但我们可以在对面的街道拍摄到其外观,或者透过侧面的铁栅栏窥见一些院内的情况。文章最后的照片便是通过这种方式所拍摄的。
据传闻,仁济医院如今已成为湖北省中医医院的行政楼,并不再承担医疗的功能。然而,眼前的场景却是,铁门依旧紧闭。我不禁思索,这座昔日的仁济医院旧址,究竟在进行什么样的运作?相关部门对于未来的规划又是如何?
发布于:天津市盛多网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